前文回顧:音樂會到底要聽什麼?「初心者」教戰守則 (1)背景故事重要嗎?比起具有「標題」的音樂,古典音樂作品裡,沒有標題的還是佔了大多數,若是扣掉旁人安插的標題,那數目就更多了。因此,很多時候在談及樂曲時,多半會以創作故事當作主要敘述,不管是節目冊裡的解說,或是演前導聆,多半皆如此。創作故事的確是一個讓人更容易親近樂曲的方式,譬如馬勒的第5號交響曲,第4樂章就是「寫給艾瑪的情書」,搭配上只使用弦樂與豎琴聲部的特殊編制,就能輕易地讓觀眾產生浪漫的想像;又或是像蕭斯塔科維契的第10號交響曲,創作於史達林去世後,隱藏著對於極權政治的不滿與吶喊。但有趣的是,在多年訪問音樂家的經驗時,常常會認為這些背景故事,應該是音樂家在選擇詮釋觀點時重要的參考,但往往會得到「其實不是我的第一考量」,或甚至連創作故事都首次聽聞的回答:「喔?原來是這樣啊!」。對於音樂家而言,與作曲家的溝通方式,其實通通藏在樂譜當中,他們當然會對於作曲家的背景有基礎了解,但並不是唯一管道。音符透過音樂家的演奏而實體化,當中不但傳達了作曲家的意志,也反映著音樂家內心的詮釋:有可能是忠實地回應譜面所寫、有可能是呼應本身的生命經驗、有可能是完全不考慮作曲背景地「自我」觀點⋯⋯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說:「作者已死。」這點放在音樂作品上,也說得通。作曲家是用什麼樣的心境,去寫下這份作品,與音樂家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詮釋,完全可以是斷裂的,而且我們也無法要求音樂家,採用與作曲家一模一樣的方式演奏,甚至連作曲家本身,每次的演奏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又要回到與前一段「標題」一樣的結論: 盡信背景故事不如無故事,重點還是在於音樂本身。純音樂,要聽什麼?看到這裡,不知道一些「初心者」會不會被我嚇跑:標題也不能全遵照、背景故事也不能盡信,那完全只有聲音、沒有文本的古典音樂會,我到底要怎麼聽呢?很簡單,就是只聽「音樂」呀!這種回答好像在講廢話,但完全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音樂會,請專心「聽音樂」。可是就不知道音樂到底要聽什麼呢?當然,如果要細究音樂的結構、和聲、曲式,那就是另外一本書了,一時之間,也不可能要求大家一下子就了解這麼多深入的曲目解析方式。既然這次特別企劃強調的是「初心者」,那在這裡提供一個古典音樂的聆聽法,大致上約19世紀中以前的音樂,也就是古典音樂會中最大宗的浪漫中期以前至古典與巴洛克時期,都可以用這方式聆聽。這方式,姑且先稱之為「變奏曲聆聽法」。變奏曲?這難道不又是另一種曲式嗎?不過,變奏曲應該是最簡單易懂的「無標題曲式」了,我們就來聽一下當中最為著名的,莫札特以法國民謠《啊!媽媽請你聽我說》為主題所寫的12段變奏曲。聽到開頭時應該異常地熟悉,這首就是一般常說的《小星星》變奏曲,但千萬不要誤解這首世界名曲就是莫札特寫的,音樂神童只是把它拿來當作變奏曲的主題,之後做出變奏。▲從變奏曲「主題與變奏」的概念出發,是給「初心者」一個欣賞古典樂的切點由於大家都很熟悉《小星星》這個主題,加上全曲的結構工整,因此對於後面的變奏,都能夠清楚的辨識。基本上變奏曲就是先寫出一個主題,有時是借用、有時是自創,然後再用這個主題做出各種不同的變形,有時是加入新的伴奏、有時是速度改變、有時在旋律上做出變化,有時候甚至還把旋律完全倒過來演奏!相信這樣的方式,大家應該很快地就度過這6分鐘的曲子(鋼琴家季雪金在此版錄音中省略了反覆,因此長度也較短),即便他並未含有任何的標題、或是背景故事,應該也能夠輕鬆聆聽。其實,聆聽大部分的古典音樂,方式也非常接近於此。作曲家會先在樂曲中寫出一段「主題旋律」,之後針對這個旋律做出不同的變化形式;多半時候,這樣的模式不會只出現一次,可能會有兩個以上的主題,交互出現與變化,結構成一首曲子。最簡單的例子,拿貝多芬的第5號交響曲第1樂章來聽,就相當明顯了一開頭著名的「四音動機」,或可以說是最著名的「登登登等」,就是這個樂章的「主題」,從開頭到54秒左右,都可以聽出皆是從「登登登等」而來的變化,經過54秒時法國號的一段帶有主題變化的過門後,58秒開始的弦樂與木管聲部,又帶來了新的主題,但還是可以聽到低音提琴隱隱約約地拉出「登登登等」,到1 分鐘左右,原本像在背景的舊主題越來越強烈,與新主題融合,到1分25秒整體又回到了「登登登等」。好了,只要知道了這兩個主題,你就可以聽完這首曲子了。後面的所有變化,不外是這兩個主題的相互交錯與融合,加上一些過門的橋段,打開耳朵「尋找」這些變化形式,就是欣賞純音樂的方式。假設你認為上面這樣的方法有效,能夠「不放空地」聽完這八分鐘的話,那麼就要恭喜你,你不但知道如何欣賞純音樂形式,還順帶聽了一次經典的「奏鳴曲式」樂章。「奏鳴曲式」?但剛剛不是說這是「變奏曲聆聽法」嗎?其實前文提到的「舊主題」與「新主題」,在奏鳴曲式裡只是用「第一主題」「第二主題」來稱呼它們,當中不同的旋律變化,則是以「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來做出區別⋯⋯就不要再說這些樂理名詞了,以免又被嚇跑。因此,即便你不需要知道這些「奏鳴曲式」的專有形容,純粹「找主題與找變形」來聽,便能掌握聆聽的基礎原則。這適用於所有的曲式類別,樂團、獨奏或室內樂皆通。等到真的產生興趣了,再去進一步理解各種創作模式:譬如什麼是賦格、什麼是對位,奏鳴曲、輪旋曲、變奏曲有什麼差別?聽熟的作品累積多了,很自然就能不被理論嚇跑。雖然這樣的講法應該會引起一些爭議,但如果你真的是屬於「很想進音樂廳,但不知道純粹音樂要聽什麼」的類型,就真的來試試看用「變奏曲聆聽法」吧!我在聽到不熟悉或來不及預習的樂曲,或是世界首演的曲子時,也都會採取此種方式來直觀聆賞。不過,就像剛剛說的,這種方式大約適用於19世紀中期以前的所有古典音樂,至於進入19世紀晚期乃至20世紀的呢?可能有一些帶有浪漫時期風格的作曲家還大致能用此法,譬如拉赫曼尼諾夫、馬勒、德布西、理查.史特勞斯等。但進入現當代音樂後,由於旋律的抽離,此法便有可能會失效(但不是全部都不行),這時又要怎麼聽呢?當你已經內化「主題與變形」的創作手法後,現當代音樂其實在做的,便是要抽離這些傳統的框架,試圖找出各種可能性。因此,有些作品要注重的可能是節奏的使用、有些可能是調性的顛覆、有些是旋律或聲音的喪失⋯⋯但若你真的聽音樂會聽到想認真研究現當代音樂的話,相信應該已經脫離「初心者」階段了,那麼就找來一本《MUZIK》No.146,一起研究一下什麼是現當代音樂的「二不五沒有」吧!詮釋是怎麼一回事說完聆聽重點後,接下來要講的便是如何分辨「詮釋」。很多人會好奇,如果古典音樂用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樂譜,那麼撇除技巧克服等客觀因素。演出者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用讀書來比喻,前面講的是「課本怎麼看」,那現在要講的,就是「同學的筆記怎麼劃重點」吧。音樂家對於樂譜的理解,將以他們希望的方式呈現,並隨著當下的狀態,在音樂會舞台上展露。當然,演奏者的技術,一定會影響成果,這包括了技巧層面是否足以勝任,即便能站上售票演出舞台的音樂家,應該都有一定的能力,但也不能忽略年齡或是身體狀態的影響;另外像是樂團與指揮之間的默契,是否能透過足夠時間排練而在舞台上發揮出最好狀態,也是一門學問;若是協奏曲,獨奏家和指揮之間對於詮釋的見解要如何權衡,更是影響演出品質的關鍵。不過這邊要講的詮釋,得先略過這些外在因素,而是要談音樂家到底是用什麼樣的選擇,來展現他們「劃重點」的功力:速度速度通常是演奏時第一需決定的要件,為整體樂曲做出定調。即便樂譜上通常都會寫上作曲家希望的速度,但由於像是 「行板」、「快板」這些說法,是具有曖昧詮釋的空間的,譬如「行板」的行是小步慢慢走?還是大步快快走?在不同速度記號之間的相對變化,也是聆聽關鍵。另外,樂曲中出現「彈性速度」的選擇,通常會是展現此演奏家詮釋觀點的重要段落,漸快或漸慢花了多少時間?幅度又是多少?有些演奏家特別喜愛「超級慢速」的呈現,他想表達的是什麼?反之,有些人演奏極快,又想展現什麼?只是炫技還是另有思考?這些都是聆聽時須注意的要點。節奏除非是不具節拍記號、完全擺脫節奏限制的當代作品,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會有節奏,簡單的就是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複雜的有五拍、七拍、十二拍⋯⋯或是以上綜合出現。節奏有他對應的強拍與弱拍,舉例來說維也納華爾茲一般是「強、弱、弱」的三拍子、進行曲則是「強、弱」的二拍子等,但這大部分樂曲並不一定會有遵循的舞曲格式,演奏家得從作曲家留下的譜中,找到對應的節奏。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節奏快慢」跟「速度快慢」完全是兩件事,節奏重視的是樂曲持續的韻律感,速度則純粹是時間值上的快與慢。音量這應該是很好理解的,純粹就是大聲或小聲。與速度一樣,即便譜上多寫有音量記號,但「大小聲」是相對的,60分貝相對30分貝就是大聲,相對100分貝就是小聲。演奏家如何選擇自己的音量範圍,還有如何在不同音量間變化,是詮釋的另一大關鍵。音色樂器演奏方式,會隨著演奏家的刻意選擇,發出不同的音色變化,偏亮或偏暗、偏外顯或是偏內在、偏隨意或是偏嚴謹⋯⋯音色的選擇,應該是演奏家最能表現詮釋觀點的一環,但也是最難的一種,當中擁有演奏家是否有足夠技巧傳達出自己期望的音色,還有樂器本身的音色條件,是否能滿足演奏家的期望。音樂性這應該是最難以解釋的一環,或可以說,「詮釋」也就是「音樂性」的展現。如何演奏樂譜,讓旋律具有能說服觀眾的能力。明明技巧差不多,有些人聽起來就是順暢好聽,有些人聽起來就是呆板無聊。統合以上的各種選擇,最終展現出來的,就是「音樂性」。其實要能進入「詮釋」的欣賞,真的不是聽一場音樂會就能得知的,有比較才會知道優劣。有時一首樂曲好聽,可能重點是原本作曲就是感動人心的,而不一定是詮釋得好,一直要聽到更好的演出,才會發現原本的演出可能還不及一半感人。繼續說下去,其實也很難傳達出要如何表達「詮釋」的不同。不過,之前我發現有一個方式,可以快速讓聽眾感受到「不同詮釋」的極大差異,那就是去找音樂大賽來聽,尤其最早階段的越好。譬如像是今年就會舉辦的蕭邦鋼琴大賽,全程皆會在網路直播,由於初賽基本上參賽者都會被要求彈一樣的曲子,連續聽幾十個人下來,自然會發現:原來同一首曲子,在不同人的手裡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如果有領會到這點,那就是開始發現「詮釋」的奧妙了。到底是好演出還是壞演出?即將進入最後一個階段,既然今天知道怎麼「聽」音樂會了,那我要怎麼判斷這場演出的好壞呢?雖然很想跟大家說「可以參考樂評」,然而台灣由於諸多複雜的環境因素,「樂評」十分缺乏,網路上偶有零星的幾位評者,以及古典音樂討論版,大家對於近期演出的聆聽心得,的確是可以當作參考。但如果發現自己聽到的,跟大家說的不一樣,這樣有問題嗎?當然,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自己聽到的最為重要「100個聽眾有100個聽眾的感動法」,聆聽到的內容,有可能因為對於樂曲的熟悉度、座位的音場效果、喜愛的詮釋風格等,而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永遠要告訴自己,「內心真實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假設今天你聽了一場音樂會,沒有特別喜愛的感覺,再聽了第二場、第三場、第四場⋯⋯還是沒有,那也完全沒有關係,就是音樂會或許還不是你的「那碗茶」,可以先放著,等到哪天水到渠成,或許又會知道音樂會的有趣之處。當然,更希望的是,你能在幾次聆聽後,發現音樂會感動人心的地方,那麼就可以繼續找到喜愛的作曲家、演奏家或是詮釋風格,不要錯過他們下一次的演出。每場音樂會都是僅此一晚的存在,錯過不再!本文選自《MUZIK古典樂刊》NO.149推薦閱讀:音樂會到底要聽什麼?「初心者」教戰守則 (1)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成人a片直播網 視訊網愛聊天 成人貼圖 網路小說免費看 色色網 性爱情趣用品 辣妹影片直播 學生援交送茶 尋夢園聊天室 試玩賓果 天空交友聊天室 免費網友自拍 免費正妹交友 網路交友聊天室 兩性物語 通博骰子 網路正妹 網路校園美女寫真 色18禁三級片 交友聊天室pc a漫 免費視訊秀短片 馬上賭博 免費聊天室交友 免費小遊戲 運動遊戲 運動博彩 運彩報馬仔 免費視訊妹 熟女交友聯誼 色姐姐 馬上博彩 運彩賽事預測 成人色情卡通漫畫 亞洲娛樂城 情色小說 小魔女自拍 情色貼圖 按摩油壓 網愛聊天室 情趣女王 做愛 a片 免費色情貼片 色avdvd 台灣博弈 新新人類影音視訊網 精淫福利社 免費a片下載無碼 色a片色情自拍影片庫 線上賓果 成人漫畫 線上賭博遊戲 色情漫畫 免費自拍圖片 即時比分網 亂倫小說 精品射出站 試玩博弈 免費賽車美女寫真 成人a片 免費清涼秀比基尼 色文約炮 免費免費線上成人影片 21點遊戲 線上看a片直播a片下載 摩鐵做愛自拍 龍筋保養油壓舒壓按摩 線上賭博 辣妹護理師俱樂部影片 線上老虎機 視訊語音交友 女友交換區 賭博電玩 日本美女寫真集 色aio 免費正妹監察院 成人交友聊天室 伊莉論壇 學生集體性派對 性感寫真 色情老師 辣妹護士俱樂部影片 免費素人自拍 少女自拍貼片 愛言情小說網 爱情武侠小说 愛愛貼圖貼片區 成人影片 夜情交友 貼身性感 免費無碼a片 試玩百家樂 18禁三級片 成人小說 免費視訊聊天 色av 性愛 免費成人交友 免費日本成人影片 美美情文學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ylmnu147281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